教师活动综合服务平台 管理员登陆 中心数据平台
当前位置:首页  教学资源  校外资源

慕课能倒逼大学传统教育改革?

2018-06-22来源: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 作者: 石剑峰    来源: 东方早报

【摘要】 在程士安看来,慕课最吸引她的地方就是这是一个互通平台,这也是慕课的优势所在。“我们这个团队就可以天天和学生在平台上互动。充分理解社交媒体的价值,我们可以获得很多新的想法和数据。那么多学生对该课程的反馈,会对这些学科有指引性。我们最看重的就是反馈信息。”
【关键词】 慕课 教育改革

什么是MOOCs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程建钢教授曾对慕课有这样一个定义:“慕课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即把以视频为主且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课程免费发布到互联网上,供全球众多学员学习。其突出特点是以小段视频为主传授名校名师的教学内容,以即时测试与反馈促进学员学习,并基于大数据分析促进教师和学生改进教与学。”

“在这个平台上可以师生互动。学生也可以提各种意见,而且不见面,什么都可以提。”复旦大学“大数据与信息传播”课程主讲者程士安说。

慕课(MOOCs,全称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会改变教育吗?这是一个持续了多年的争议性话题。目前,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都已开设了慕课课程。4月1日,复旦大学也将上线“大数据与信息传播”课程。尽管有观点认为全世界各个平台上的慕课实为“全球名校俱乐部”,背后是资本在教育产业领域的角逐,其对教育的实际推动作用有待观察,但该课主讲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程士安教授对处于争论中的慕课予以正面肯定,认为它可以实现教育公平,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能有一定刺激。

5000多人注册复旦慕课

2013年7月,复旦大学与Coursera(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两名计算机科学教授创办的免费大型公开在线课程项目)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并于去年年底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这宣布复旦大学即将登陆Coursera的慕课平台。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介绍,除了程士安教授的第一门课,“目前已有了一批文理医科的课程进入了实质性的建设过程,根据不同的建设周期,预计今年9月新学期之前,还有6-8门课程上线。这是第一期试点项目。”复旦大学的系列慕课课程,目前已经进入了谋划阶段,U21联盟之一的复旦已经加入U21联盟的MOOCs计划,会在适当的时候推出合适的英文MOOCs。

在程士安教授的“大数据与信息传播”课堂上,“大数据与信息传播”结合网络实践剖析大数据时代“人”、“媒体”与“信息”的独特关系和基本规律;将传播学与计算机、数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连接起来,多科学携手,共同探究公共传播、商业传播等领域鲜活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我的课一开始就将分析中国的传媒,我的案例就是《第一财经》。现在媒体改革势在必行,不是想不想的问题,是必须改,因为受众变了,阅读终端变了。受众以新的方式获取信息了。”

注册“大数据与信息传播”课程的人已经超过5000个,平均每天增加150人注册。目前在上海,只有复旦大学和交通大学开设慕课,交大已经开设4门(《数学之旅》、《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粒子世界探秘》与《法与社会》)先后在全球最大在线课程平台Coursera上免费发布,成为上海高校最早亮相于全球共享的慕课课程。据悉,今年3月上海交大还将有两门人文艺术类课程上线。而复旦大学目前只有4月1日上线的程士安课程“大数据与信息传播”。事实上,不是程士安一个人在开课,“是一个10人团队一起在做这个事情,其他人协助我开这门课。”程士安对早报记者说,“这门课是我们研究新媒体的新成果,所以所有内容都是全新的。”

据复旦大学介绍,慕课课程4月1日上线后,第一堂线下课程将以“本科教学公开课”的形式,在校园内向复旦师生开放,并通过现场视频直播等形式进一步扩大受益人群。之后,程士安将与选课学生围绕线上课程的八大主题,展开深入、充分的小组讨论;在Coursera平台上选修课程的学习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教师沟通。程士安还将根据各方的反馈,不断更新与扩充自己的授课内容。不仅课堂讨论的情况可以通过在线课程视频反馈给社会,网络平台上的争鸣与声音也能及时回传课堂,实现在线课程与实体课堂“同步”互动。

依然处于争议中的慕课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程建钢教授曾对慕课有这样一个定义:“慕课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即把以视频为主且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课程免费发布到互联网上,供全球众多学员学习。其突出特点是以小段视频为主传授名校名师的教学内容,以即时测试与反馈促进学员学习,并基于大数据分析促进教师和学生改进教与学。MOOCs是‘在线课程’层面上的网络教学形式之一,属于已经发展了十几年的在线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对以往的网络教学有重要借鉴意义。”

陆昉和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郑雅君合作的《MOOC 3.0:朝向大学本体的教学改革》一文认为,“因为网络时代背景下的知识形态和传播方式本身正在发生着变化,而现有的知识生产和传播媒介(如大学、媒体等)从制度系统上不能完全适应这种变革,因而导致了MOOCs市场的饥渴现象。MOOCs顺应这一大变革而产生的动态的知识建构方式、更多元的知识传播途径、更人性化的学习过程,一定程度上注定了它必将大受欢迎。”

自2012年美国媒体将大规模在线课程命名为“MOOCs”以来,慕课已经在全球热了一阵。慕课热背后有两大动力:一是互联网资本试图改变教育面貌,找到慕课的盈利模式、开拓出新市场,谁就可能造就千亿美元级的企业。二是媒体的宣传,认为MOOCs可能重构高等教育秩序,甚至提出了“大学末日”预言。围绕慕课,国内外的教育界也形成了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这是颠覆式的革命,国内高校不能错过时机,应该全盘拿来;另一种则不以为然。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程建钢教授对慕课的魔力有质疑,他认为,“MOOCs本身并没有如此大的魔力,能给高等教育带来革命性变化,因为现有的MOOCs课程及其支撑平台只是在线教育的组成部分,而且自身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既有明显优势,也有严重不足。”程士安则认为,有些人反对慕课,就唱衰它,赞同慕课,就说中国大学要关门。“这些都是极端说法。代替大学,还是不太可能。但慕课能逼出一种改革,大学传统教育的改革。”

提供公平教育和持续教育

慕课在全世界的快速成长,背后是大量风险基金和慈善基金的加入。比如,复旦大学加入的慕课平台由Coursera公司提供,该公司不久前募集到了8500万美元。“形成产业是必然的。大量风投进入也是正常的。从产业角度讲,赚钱也是很正常,但初衷不是赚钱。”程士安认为,虽然慕课是一门生意但一定程度上却实现了教育公平。“我的学生在南加州大学读硕士,他一学期学了6门课,每门课差不多4万元人民币,收费大大低于课堂标准。这就是门槛。Coursera公司提供的慕课平台出现后,每门课价格肯定不会是4万元,这就是对教育普及和公平的贡献。”

另外一方面,这个平台也提供了终身教育,“我相信选我课的人,有三分之一是业界朋友。我更希望一半人是业界的。这是激励大家,不要去拿什么MBA,也不要去读什么硕士,根据自己关心的东西,选一系列课程。”

慕课是否会对中国高等教育体制产生影响?这其实取决于中国的教育主管部门是否承认慕课课程,“美国很多大学是承认的。如果承认,那是跟大学的竞争。将来是否会认可,我不敢说。”程士安说,如果中国的教育体制保护相关利益者,就不会承认,那慕课也只是补充。“如果中国高校用开放心态来看教育,那应该去承认。这对整个社会是一个贡献。尤其是刺激大学老师,重新思考你的教学。”“通过这个平台是可以逼着中国的大学老师发掘他们的才能的。但你能不能找出能开得了课的老师,这是问题。”

慕课可以影响教育方法

程士安的这门慕课与她平时的一门课有相关性,她每年都会给大四开设一门研讨性课程,既是对学生前面学习内容和实习内容的总结,也是回望他们三年学习里知识学科和业界的发展。“在这门研讨型课程上,开场第一讲就告诉大家,这个问题没有定论,我们一起讨论。最终我们整个研究团体,通过这门课修正我们的观念和丰富我们的知识。这充分体现了慕课的精神,是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视频教育。”在程士安看来,慕课最吸引她的地方就是这是一个互通平台,这也是慕课的优势所在。“我们这个团队就可以天天和学生在平台上互动。充分理解社交媒体的价值,我们可以获得很多新的想法和数据。那么多学生对该课程的反馈,会对这些学科有指引性。我们最看重的就是反馈信息。”

程士安和她的团队平时授课以分组讨论方式进行,所以平时的授课方式能够相当程度地移植到慕课上。“对我来说,两者区别没有那么大。”程士安介绍,将来在授课和测评的时候,是后台随机组合,作业也是随机给他们,“作业评定分为互评、自评和我们来评定,现在的统计和研究结果显示,互评和自评靠近老师的评分值。”程士安说,自评和互评再次强化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再冷静地看待所谓答案,其实是帮助学生再次思考。这给实体课堂很大启发。

程士安所说的启发就是慕课对现实课堂的影响,“慕课对中国实体教育的影响也必须这样。大学教育一定是以话题和知识点为核心,让学生去思考收集材料和文献,提出对这个问题的判断和见解,这才是大学教育。提高学生研究能力和辨析能力。”“最重要的影响就是教学方法,是开放了课堂。”

慕课作为新技术方式下的在线教育,它的新在于“互动平台”。“这个平台是师生互动。互动了老师才知道讲的学生是否懂,学生也可以提各种意见,而且不见面,什么都可以提。”程士安说,“我们要做好准备,要脸皮厚。骂你才是关注你,就怕没人理睬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