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天全国高校自动化类专业教学论坛上,自动化类教指委副主任委员,南京理工大学吴晓蓓教授做了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五个转化”报告。针对高等学校教师来说,强的教学能力,不仅仅表现在一些基本的内容传递能力方面,同时还需要具有很强的“转化能力。”
报告列举的“五个转化能力”是从变化的角度来看待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在课堂上的传授,不是仅仅是知识的有效搬运工,而是将知识、成果、经验进行综合、发酵、转化,形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与以往知识体系进行有效融合、因果分明、循序渐进的教学内容。
目前的教学体系存在的普遍问题包括有:1)内容相对传统(陈旧);2)课程间的有机衔接不够;3)与实际联系不密切;4)习题缺少精心设计;5)内容拓展不足等。
(图)
虽然很多学校意识到专业教学内容需要进行调整和完善,但的确传统经典知识框架存在很大惯性,现在增加的知识体系部分缺少对教学知识体系的深入梳理和和有效的整合,尚未形成一套新的知识体系。
教学内容需要符合专业特点内涵、切合培养目标达成、满足学生群体需要并有很强的针对性。初步的教材、发表的科研成功以及经历过的工程经验,如果不加以“转化”,是不能够成为教学内容。
而一个好的教师,就能够将在众多教材中汇集各家所长、在日新月异科研成果中沉淀下知识的共性和基础、将工程经验转换成学生的专业和非专业的通识知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
一是,加大研究完善内容
结合专业特点加强对相关教学内容的研究,形成完整(系统)的教学内容
有意识的将工程经历中的问题提炼成教学内容
二是,教师队伍建设
引进(聘请)有强工程经历的教师。双师型教师。善于将本专业在工程实际中的相关要求融入教学中,与企业联合设计课程;有目的的送教师到工程一线锻炼。
三是,与企业联合设计课程
关于这一点,工程学不等于应用科学。工程学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知识体,事关造物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现代教学理念主张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倡导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教学的主要任务由传授知识转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上。这些也是这些年改革的亮点之一。
但改革的成效和实质性的推进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很多环节都需要进一步改进,关键之一是教师。
教学形式与内容的开放性、教师角色定位的指导性、教学活动参与的全员性、活动价值体现的过程性、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学生知识获得的体验性、学生素质提升的综合性。
研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体现在教师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教学组织的方式方法、学生科研素养、教学管理、评价制度、课程与教材……等都会影响研究性学习的效果。
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改善现在研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学生学习的指挥棒-考核,也需要能够从传统的专业知识考核到专业能力的考也。
知识(专业知识):是指本专业涉及的基本概念原理、基本原理、基本的科学规律,因而教育学生,培养人才,必须重视知识的传授和学习。知识是这一切的基础,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能力(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指能够驾驭自身知识并为相关问题的解决而贡献力量的综合作用,能力是对知识的运用,是知识发挥作用的实践条件。学生要将学习的知识转化为对研究对象(事务)的把握,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里“知识考核向能力考核转化”,更准确地应该是,不仅仅注重考核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还要(甚至更要)注重学生是否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即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知识考核(掌握知识)不等于具备能力,尤其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强考察。
古人说:“师者,人之模范也。”在学生眼里,老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习近平,2018年5月2日,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